信息化知识-1.3

1.3 电子政务

1.3.1 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内容

1.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2.电子政务的内容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
(3)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2C)。
(4)政府对公务员(G2E)。

(5)居民对政府(C2G)。
(6)企业对政府(B2G)。

1.3.2 我国电子政务开展的现状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普遍建立,管理制度规范逐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1.3.3 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

1.指导思想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电子政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应用和注重成效为主线,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服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走一条立足国情、讲求实效、面向未来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
2.发展方针
(1)必须坚持将科学发展观贯穿电子政务发展全过程。
(2)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必须坚持把深化应用和突出成效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根本要求。
(4)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和加强管理的有机统一。

1.3.4 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应用重点
1.加快推动重要政务应用发展
(1)推进业务应用协同发展。
(2)推进部门业务应用发展。
(3)强化政府网站应用服务。
2.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应用
(1)深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应用。
(2)加强县级政府和基层政务服务应用。
3.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应用
(1)深化社会管理应用。
(2)促进城镇社会管理创新。
4、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建设高质量政务信息资源。
(2)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3)大力推动信息共享和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
5.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1)完成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
(2)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
(3)制定电子政务云计算标准规范。
(4)鼓励向云计算模式迁移。
6.提高政府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制定电子政务安全可靠的标准规范。
(3)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1.4 企业信息化和两化深度融合

1.4.1 企业信息化概述

1.企业信息化内涵
2.从两化融合到中国制造2025,企业信息化发展之路
3.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和WTO形势下提高企业竞争力
2)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和供应链的完善
3)有利于企业面向市场和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4)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
5)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4.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点
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信息化与企业业务全过程的融合、渗透
3)信息产业发展与企业信息化良性互动
4)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5)高度重视信息安全
6)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形成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
7)“因地制宜”推进企业信息化
5.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
2)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效益原则
(2)“一把手”原则
(3)中长期与短期建设相结合原则
(4)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5)以人为本的原则
6.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企业信息化一定要建立在企业战略规划基础之上,以企业战略规划为基础建立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建立企业战略数据模型的依据。企业信息化就是技术和业务的融合。这个“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利用信息系统对手工的作业流程进行自动化,而是需要从企业战略的层面、业务运作层面、管理运作层面这三个层面来实现。

常用的企业信息化方法如下:
(1)业务流程重构方法。重新审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法进行“彻底的、根本性的”重新设计,以适应当今市场发展和信息社会的需求。
(2)核心业务应用方法。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发展,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否则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3)信息系统建设方法。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建设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关键。因此,信息系统建设成为最具普遍意义的企业信息化方法。
(4)主题数据库方法。主题数据库是面向企业业务主题的数据库,也是面向企业核心业务的数据库。
(5)资源管理方法。

(6)人力资本投资方法。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涉及到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革新。

1.4.2企业资源计划
1.演进中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
1)20世纪60年代的基本MRP (Materials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
2)20世纪70年代的闭环MRP
3)20世纪80年代的MRPII
( 1)MRPII结构

(2)MRPII的特点
①计划的一致性和可行性
②管理的系统性
③数据共享性
④动态应变性
⑤模拟预见性
⑥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4) 20世纪90年代的ERP系统
(1)管理范围向整个供应链延伸
(2)可同期管理企业的多种生产方式
(3)在多方面扩充了管理功能
(4)支持在线分析处理
(5)财务计划和价值控制

2.ERP系统概念及特点
1)ERP系统概念
如前所述,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在MRP中引入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了统一的企业资源计划,即 ERP。一般来说,ERP是一个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用来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和人力资源等进行规划和优化,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2)ERP系统特点
(1)ERP是统一的集成系统
(2)ERP是面向业务流程的系统
(3) ERP是模块化可配置的
(4)ERP是开放的系统

3.ERP系统的功能
1)财会管理
2)生产控制管理
3)物流管理
4)人力资源管理

1.4.3 客户关系管理

1.CRM概述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1)企业关系管理
2)客户关系管理的构成和定义
(1)客户 (2)关系 (3)管理 (4)CRM的概念和定义
2.CRM的体系结构
1)CRM三角模型

CRM三角模型

2)CRM的结构和功能

(1)CRM体系结构图

(2)CRM系统的功能
①统一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库
②具有整合各种客户联系渠道的能力
③提供销售、客户服务和营销三个业务的自动化工具
④商业智能,大数据挖掘
⑤良好的扩展性和可复用性

3. CRM应用设计

1)CRM应用设计基础
(1)客户数据的有效采集和消费
描述性 促销性 交易性
(2)CRM应用设计特点
可伸缩性 可移植性
2)CRM应用功能的设计
(1)自动化的销售
(2)自动化的市场营销
(3)自动化的客户服务

4.CRM与数据挖掘
1)数据挖掘简述

(1)数据挖掘的对象
(2)数据挖掘的任务
可以把数据挖掘的任务分成两项:描述,分类和预测。
①描述。描述的主要任务是挖掘出数据中的一般特性。
②分类和预测。数据挖掘的另外一大任务是分类和预测。
2)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作用
①数据挖掘可以辅助销售人员展开推销。
②数据挖掘可以增加客户在生命周期中的价值。

1.4.4 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概述
1)供应链管理的诞生和发展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级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
2)供应链的概念与结构
(1)供应链的概念
关于核心企业—关于战略伙伴关系—关于增值链
(2)供应链的结构
(3)供应链的特征
①交叉性 ②动态性 ③存在核心企业 ④复杂性 ⑤面向用户

3)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1)以客户为中心。
(2)集成化管理。
(3)扩展性管理。
(4)合作管理。
(5)多层次管理。
4)供应链管理分类
可以从供应链管理的对象、网状结构和产品类别三个角度对供应链管理进行分类。
(1)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对象对供应链管理进行分类
(2)根据网状结构特点对供应链管理进行分类
供应链根据其网状结构特点划分有发散型的供应链网(V型供应链)、会聚型的供应链网(A型供应链)和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的供应链网(T型供应链)之分。
(3)根据产品类别对供应链管理进行分类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需求稳定程度及可预测程度等可将产品分为两大类:功能性产品,生命周期较长、需求较稳定、可预测;创新性产品,生命周期较短、需求不稳定、不可预测。

2.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1)供应链系统设计的原则
(1)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2)简洁性原则|
(3)取长补短原则
(4)动态性原则
(5)合作性原则
(6)创新性原则
(7)战略性原则

2)供应链系统设计策略和设计步骤
(1)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2)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

产品供应链可以归纳为如下8个步骤。
①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目的在于使供应链更有效。这一步骤的输出是每一产品的按重要性排列的市场特征和对于市场的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评价。
②总结分析企业现状。
③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④根据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提出供应链设计的目标。
⑤分析供应链的构成。
⑥分析评价供应链设计的技术可行性。
⑦设计供应链。
⑧检验供应链。如果检验发现问题,则从第④步开始重新实施第④一⑧步,直至确认无误。图1-16是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示意图。
(3)供应链的优化方法

供应链重构优化流程图

3)供应链设计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1)注意供应链的整体性
(2)注意供应链具有相关性
(3)注意供应链的结构性和有序性
(4)注意供应链的动态性
(5)注意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3.敏捷供应链管理
1)敏捷供应链的概念
敏捷供应链区别于一般供应链系统的特点如下。
(1)支持供应链中跨企业的生产方式的快速重组,有助于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合作的优化,从而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理解,对新产品或服务的快速研发、生产和供应。
(2)不仅支持企业内信息系统的调整、重构和信息共享,而且支持供应链中跨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调整、重构和信息共享。
(3)敏捷供应链中各个企业能根据敏捷化要求方便地进行组织、管理的调整和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
2)敏捷供应链的体系结构
①快速重组 ②调整、重构、信息共享 ③生产模式的转变

EAI

EAI是将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和技术。
EAI分为如下集成层面:
(1)界面集成:这是比较原始和最浅层次的集成,但又是常用的集成。
(2)平台集成:这种集成要实现系统基础的集成,使得底层的结构、软件、硬件及异构网络的特殊需求都必须得到集成。
(3)数据集成:为了完成应用集成和过程集成,必须首先解决数据和数据库的集成问题。
(4)应用集成:这种集成能够为两个应用中的数据和函数提供接近实时的集成。
(5)过程集成:当进行过程集成时,企业必须对各种业务信息的交换进行定义、授权和管理,以便改进操作、减少成本、提高响应速度。

管理就是决策。——赫伯特·西蒙